??健康碼、行程卡助力疫情聯防聯控,5G網絡催生農產品電商直播等新業態新模式為鄉村振興貢獻力量,數字孿生、云計算
讓城市管理更加智慧靈活……
??黨的十八大以來,從“互聯網+”行動、國家大數據戰略實施、加快數字中國建設,到“將數據作為生產要素參與分配”,
我國數字經濟發展在砥礪奮進中取得顯著成就,產業規模已穩居世界第二位。
??當前,數字經濟正引領生產要素、組織形態、生產范式、商業模式全方位變革,我國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
不斷突破,并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助推產業數字化轉型,同時也為百姓帶來切實獲得感。我國數字經濟在保持規模高速增長的
同時,正向基礎更牢、結構更優、動力更足的高質量發展之路邁進。
??數字經濟規模超過45萬億元
??十年來,我國深入實施數字經濟發展戰略,數字經濟成為我國經濟發展中創新最活躍、增長速度最快、影響最廣泛的領域。
工信部數據顯示,從2012年至2021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從11萬億元增長到超45萬億元,數字經濟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由21.6
%提升至39.8%,數字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更加穩固、支撐作用更加明顯。
??2012年到2021年,我國規模以上電子信息制造業實現營業收入由8.5萬億元增長到14.1萬億元;規模以上電子信息制造業增
加值由12.1%增長到15.7%,增速創下近10年新高。
??十年間,我國軟件產業實現收入平穩較快增長,軟件業務收入由2.5萬億元增長到9.5萬億元,軟件業出口額由368億美元增
長到521億美元。
??十年間,我國信息技術服務收入由不到2.5億元增長到6萬億元。2021年,云服務、大數據服務共實現收入7768億元,同比
增長21.2%,占信息技術服務收入的12.9%,占比較上年同期提高4.6個百分點。
??十年間,我國電子商務發展迅速,全國網絡零售額由2012年超過1.3萬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13.1萬億元。其中,2021年,
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10.8萬億元,首次突破10萬億元。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陳曉東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數字經濟是一種綠色、創新、可持續
的高質量經濟范式,是能夠引領產業結構升級的新動能,也是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的綜合體現,其在支撐基礎、技
術特征、組織結構與產業組織等方面都展現出獨特優勢。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以來,數字經濟展現出強大的抗沖擊能力和發展韌
性,并在維持消費、保障就業、穩定市場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充分發揮數字經濟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與集成作用,進一
步促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進而提升實體經濟的發展韌性與創新能力。
??數字經濟發展“底座”不斷夯實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數字技術突飛猛進。我國數字基礎設施覆蓋廣,在5G、云計算、大數據、人工
智能等先進數字技術領域處于世界前列,為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提供了有利條件。
??十年來,我國大力實施“雙千兆”網絡協同發展行動計劃,推廣升級千兆光纖網絡,建設品質優良、集約高效、安全可靠的精
品5G網絡。實施5G應用創新行動計劃,培育5G產業生態,系統拓展應用領域。深入推進網絡提速提質,提升IPv6端到端貫通能力
,推進移動物聯網全面發展。工信部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6月底,中國5G基站數達到185.4萬個,5G移動電話用戶數超過4.5億
戶,所有地級市全面建成光網城市,千兆光纖用戶數突破6100萬戶,啟動建設多條“東數西算”干線光纜。
??十年來,我國大數據產業逐漸步入高質量發展階段,2021年產業規模達1.3萬億元,全國遴選出604個大數據典型試點示范,
新產品新模式不斷涌現,大數據產品和服務體系初步形成。北京、上海等地先后成立數據交易所,積極探索數據要素流通利用新業
態。區域集聚成效顯著,全國建設了12個大數據領域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初步形成了大企業引領、中小企業協同、創新
企業不斷涌現的發展格局。
??十年來,我國算力產業規模快速增長,近五年平均增速超過30%,算力規模排名全球第二。2021年,中國算力核心產業規模超
過1.5萬億元,其中云計算產業規模超過3000億元,IDC服務市場規模超過1500億元,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超過4000億元。算力產
業鏈條持續完善,包括算力設施、算力平臺、算力服務等在內的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算力產業生態初步形成,一批具有示范效應的算力
平臺、新型數據中心以及產業基地相繼落地。我國構建多層次的計算基礎設施體系,推動建設公共數據共享交換平臺、大數據交易中
心等設施,提升人工智能基礎設施服務能力。
??截至2022年6月底,我國在用數據中心機架總規模超過590萬標準機架,服務器規模約2000萬臺,算力總規模超過150 EFlops。
??百度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彥宏表示,隨著數字技術應用范圍遍及城鄉,一系列數字化解決方案將更加便捷地深入到交通、制造
、工業、能源等多個領域,成為推動產業智能化轉型的重要推動力,在提升實體經濟效率的同時,催生更多新業態、新產業、新模式。
??數字經濟賦能千行百業邁上新臺階
??“發展數字經濟對我國社會運行效率、產業運行效率、經濟結構優化等諸多方面來說都是核心突破口。” 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
院數字經濟與金融創新研究中心聯席主任盤和林表示。
??如今,數字應用正深入生產端,自動駕駛、遠程操控、AI檢測等進入了制造、煤礦、港口等行業。“數字中國的下一波發展浪潮
,正是千行百業的數字化,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的融合將越來越緊密、越來越深入。”華為輪值董事長胡厚崑表示。
??十年間,我國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進程提速升級,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加速融合,工業互聯網創
新發展邁出更堅實步伐。截至2022年6月底,工業互聯網應用已覆蓋45個國民經濟大類,工業互聯網高質量外網覆蓋300多個城市。“
5G+工業互聯網”512工程縱深推進,建設項目超過3100個。智能制造工程加速實施,孵化解決方案供應商已經超6000家,服務范圍
覆蓋90%以上制造業領域,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關鍵工序數控化率和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分別達到55.7%、75.1%。
??十年來,數字經濟不斷為中小企業賦能。目前,全國培育專精特新企業已有4萬多家,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超過800家。工業企業和
工業設備上云上平臺,制造業企業提升研發設計、生產制造、企業運維等產業鏈各環節數字化水平。在比亞迪總裝工廠中,5G+工業互
聯網技術讓這座老舊工廠實現蛻變,精益化生產和柔性制造,讓生產效率提升了25%;老板電器三部茅山基地工廠中所有設備接入云平
臺后,設備數據采集從過去“秒級”提升到“毫秒級”,穩定性提升到100%,工廠整體生產效率提高了45%,同時生產成本降低了21
%。截至2021年底,制造業重點領域關鍵工序數控化率、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分別為70.9%和74.7%,比2012年分別提高46.3個
和25.9個百分點,協同研發設計、無人智能巡檢、數字工廠、智慧礦山等新場景、新模式、新業態蓬勃興起。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金融科技研究室主任尹振濤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采訪時指出,數字經濟的一個特點就是規模經濟
,中國擁有大量的人口和小微企業主體,為發揮數字經濟優勢提供了很好的舞臺。且中國企業在產品應用和拓展方面優勢明顯,可以說
中國發展數字經濟具備得天獨厚的優勢,建設更加完善的數據要素市場,發揮數字技術能力刺激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是當前重要發展方
向。
??數字經濟提升百姓獲得感
??數字經濟賦能實體經濟騰飛的過程中,各種豐富的數字應用也已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為居民生活帶來諸多改善。
??數字政府治理服務效能顯著增強。我國電子政務在線服務指數全球排名提升至第9位,“掌上辦”“指尖辦”已成為各地政務服務
標配,“一網通辦”“跨省通辦”取得積極成效,超90%的省級行政許可事項實現網上受理和“最多跑一次”。阿里云智能副總裁、行
業解決方案研發部負責人曾震宇向《中國電子報》記者表示,阿里云“一網通辦”和“一網統管”解決方案目前已經覆蓋了全國27個城
市,面向9千萬群眾和363萬家企業提供了智能化政務服務。其中浙江“一網通辦”僅去年1年就為全國2000萬群眾完成7000萬線上辦
件量。
??數字抗疫對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健康碼的普及和使用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安全穩定性能大
幅提升。2022年1月以來,全國各地健康碼系統承載能力平均提升了7倍。健康碼從最初“萬碼奔騰”到基本實現“一省一碼”,并逐步
推動跨省“互通互認”。
??我國交通基礎設施數字化程度持續提高,高速公路實現了“全國一張網”運行,智慧交通已用于高速管理、城市交通、港口調度、
機場運營、車路協同。智慧民航建設讓全國40家千萬級機場開通了“易安檢”服務,安檢通行效率提升了30%,行李跟蹤系統也實現了
射頻識別“串線成網”,讓百姓體驗到民航運行效率和民航服務品質的提升。
??郵政快遞業自動化智能化水平不斷提升,無人倉、無人車、無人機等智能設施、裝備加快應用,快件最高日處理能力近7億件,有力
支撐了各類電商發展,極大地方便了人民群眾享受網購。2021年,我國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首次超過10萬億元,同比增長12.0%。
??城市治理的數字化轉型讓居民生活更便利。華為城市智能體助力城市數字化轉型,上海市黃浦區綜合匯聚房屋、人口、環境、水電、
12345熱線等10多類數據,實現事態實時推送預警,管理服務精準到戶;蘇州工業園打通匯聚園區31個部委辦局及相關單位共計43個信
息系統數據,以視頻AI對河道進行監管,實現對河道內亂扔垃圾、倒排污水等場景自動抓拍、自動報警,促進社會綜合治理精準化。
??尹振濤向記者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關注數字經濟和新興數字技術的發展,出臺許多政策進行支持和扶持。在
這種背景下,平臺經濟、互聯網經濟等新模式不斷出現,涌現出大量的具有新型數字經濟特點的平臺企業。百姓、企業以及政府都不斷感
受到數字經濟帶來的好處,三者之間在數字經濟領域形成了良好的互動,讓數字經濟發展更加快速和健康。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現狀與趨勢洞察》中指出,近年來,中國數字經濟總量保持高速增長,數字
經濟內部結構更優化,隨著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向“深水區”邁進,產業數字化效率提升規模進一步擴大,數字經濟是中國經濟高質量發
展的重要引擎,推動國民經濟發展動力更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