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網信辦、工信部、公安部、市場監管總局近日印發《互聯網信息服務算法推薦管理規定》(以下簡稱規定),對算法推薦服務提供者作出一系列規定。
比如,不得利用算法推薦服務從事危害國家安全和社會公共利益、擾亂經濟秩序和社會秩序、侵犯他人合法權益等法律、行政法規禁止的活動;不得根據消費者的偏好、交易習慣等特征,
利用算法在交易價格等交易條件上實施不合理的差別待遇等違法行為;應當保護勞動者取得勞動報酬、休息休假等合法權益,建立完善平臺訂單分配、報酬構成及支付、工作時間、獎懲等相關算法。
記者調查發現,平臺涉嫌侵犯隱私推薦廣告、“大數據殺熟”、盤剝勞動者的現象時有發生。
首先是個人隱私被算法利用。記者做了一個實驗,將幾款社交App放置后臺運行,然后在相冊里存下跟卷發棒產品相關的照片。
次日,某App在推薦頁面里出現了關于卷發棒的短視頻。
記者利用手機自帶的查看隱私訪問功能和第三方軟件查看,發現除了位置信息外,該App還訪問了手機相冊,一上午就訪問了6次,訪問時間短則20多秒,長則1分鐘。
規定明確提出,算法推薦服務提供者應當以顯著方式告知用戶其提供算法推薦服務的情況,并以適當方式公示算法推薦服務的基本原理、目的意圖和主要運行機制等。
在上述案例中,在不告知用戶的情況下,訪問個人手機相冊且推薦廣告的行為明顯已越界。
其次是“大數據殺熟”。同樣的送餐時間、地點、訂單、外賣平臺,會員卻比非會員多付錢;同時同地打同類型車到同一目的地,某打車平臺曾被用戶發現熟客反而收費更高。
以上現象雖已老生常談,但依舊有App我行我素。
不少App為鼓勵新用戶,會在用戶剛注冊后對其發放優惠券,這類做法被不少平臺稱之為市場促銷。但有些平臺新老用戶的價格差異大,讓老用戶感覺頗為不公。
記者拿出兩個同型號的手機,都打開一款出行App,搜索相同的酒店,給出的價格則不相同,此前曾有消費記錄的手機顯示的各類房型的價格均高于沒有消費記錄的手機,價格差在幾元至數十元間不等,
一連搜索了幾家酒店皆是如此。也就是說,這款App有著“大數據殺熟”的嫌疑。
第三是工作時長、報酬構成等算法難以保障勞動者權益。在大數據算法下,一些行業的勞動者為了完成平臺考核要求,不得不超時超量工作。
以某網約車平臺為例,快車司機一個月有171小時的考核時長,若以22個工作日計算,平均每天工作時間為7.8小時左右,若以30個工作日計算,每天5.5小時。這樣要求看似合理,
但實際工作卻遠遠不止,因為考核時長是從載上乘客后打表的那一刻才開始計算,到乘客下車就停止計算。在這一算法下,司機往往每天的工作時長在10小時以上。
此外,平臺的抽成比例視情況浮動,且具體規則并未公開。
記者跟隨一名快車司機跑了半天單,并測算了平臺的訂單抽成比例。平峰期的抽成約為24%,高峰期的約20%,而順路單的抽成則高達30%。讓司機不滿的是,平臺抽成比例高達30%的順路單,
接到的單子經常并不順路,送完乘客后還得跑空車回家。
可以說,算法已進入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除了上述三類問題外,利用算法誘導用戶沉迷網絡、過度消費,刷量控評影響網絡輿論……以上由算法引發的侵害用戶權益現象時有發生。
專家認為,規定落地將有利于建立健全科學的監管體系,統籌各方建立完整制度鏈條,形成算法治理長效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