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而是龍卷風呼嘯,時而是火星平原。
“我感覺整個腳下好像都在動!”有人驚呼,但依然亦步亦趨跟隨數字宇航員,一步步走向火星的最高火山——奧林匹斯山。
發出驚呼的人,此時正在湖南長沙參觀中國新媒體技術展。
7月12日,2023中國新媒體大會在長沙開幕。作為大會重頭戲,以“智慧促深融”為主題的中國新媒體技術展尤為熱鬧。“沉浸式航天元宇宙”體驗區超
現實場景的還原,更是吸引了諸多躍躍欲試的觀眾。
我國媒體融合發展已走過10年。以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為代表的AI技術加速迭代演進,推動媒體融合進入智能化快速發展新時代。智媒技術不斷助力
媒體人,延伸“腳力”、提升“眼力”、增強“腦力”、創新“筆力”。
中國新媒體技術展,向人們生動展出了我國媒體融合“十年磨一劍”的新生態。
開展媒體融合生產應用基礎研究
讓人流連忘返的“沉浸式航天元宇宙”,由新華社媒體融合生產技術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打造。
這一實驗室是中宣部指導、科技部批準建設的媒體融合生產領域首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要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聚焦人工智能在傳媒、信息服務領域的
應用,開展媒體融合生產應用基礎研究。
“沉浸式航天元宇宙”是利用空間信息技術、先進計算機圖形技術等前沿技術打造的下一代互聯網示范體驗,其仿真度、延遲性等關鍵技術指標全球領先。
“元宇宙”利用遙感數據構筑超仿真地外行星數字環境,可支持行星地表任務模擬、航天員訓練。同時,它的核心技術實時渲染能支持低延遲交互,可為國家和
社會的數字化轉型提供“底座”。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超高清視音頻呈現國家重點實驗室,則在展區搭建起了“三維菁彩聲體驗室”。工作人員告訴科技日報記者,三維菁彩聲攻克了編解碼傳
輸、解碼渲染、異構網絡視音頻同步傳輸三大關鍵技術,最終打破了聲道限制,能滿足不同場景下的音視頻接收情況,為聽眾提供極致的沉浸式聽覺體驗。
“解決了8K超高清電視及‘百城千屏’采用三維聲或環繞聲技術難題的同時,我們還在三維聲制作、傳輸、終端渲染的整條鏈路上實現了自主創新的技術解
決方案。”上述工作人員表示。
新技術成就越來越多媒體虛擬人
在中國新媒體技術展上,記者看到了越來越多的媒體虛擬人。
科大訊飛展臺展示了團隊最新發布的訊飛星火認知大模型。基于新一代認知智能大模型強大的跨領域知識和語言理解能力,它學會了以自然對話方式理解與
執行任務,從海量數據和大模型知識中持續進化,實現從提出、規劃到解決問題的全流程閉環。
星火認知大模型賦予虛擬人“超能力”。科大訊飛湖南公司總經理盛軍介紹,團隊自主研發的虛擬人智能交互機,運用了其最新AI虛擬形象技術,結合語音
識別、語義理解、語音合成、虛擬形象驅動等AI核心技術,最終通過大屏交互一體機的終端形式落地,可實現用戶與虛擬人物形象間“面對面”互動交流、業務
咨詢、智能問答、服務導覽等多場景功能。
華為展區,1∶1大小的AI數字人大模型姿態優雅。“基于云盤古基礎大模型能力、渲染引擎和實時音視頻能力,我們能構建數字人個性化大模型。模型生成
后,用戶通過文字、語音、視頻等方式生產驅動向量信息,驅動數字人生成高清視頻。”華為云現場工作人員肖淑玲說。
新華智云展廳大屏幕數字古畫卷,則展示了一種可古今“對話”的虛擬人。
人們通過文化數字化操作系統互動屏,攝入人臉圖像,便可自動生成個性化數字人偶形象,以及定制專屬數字虛擬人。虛擬人可神奇地“一秒入畫”,與畫
中古人對話交流。
“結合大模型、AIGC、數字人等先進技術,可實現地方文化地標、歷史名人大數據的深度挖掘,生成的內容有助于更快更廣地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目前
,我們的技術已服務全國300多家文旅機構。”現場工作人員梁超說。
騰訊云智能小樣本數智人、北京聚力維度科技有限公司零門檻驅動超寫實數字人、謙語智能AI數字人……或實現24小時不間斷直播,或成為企業形象代言人。
它們不斷擴大應用場景,成為人們生活中觸手可及的新“人力資源”。(記者 俞慧友 實習生 周文惠 王紫玥)